江苏科技大学2012级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及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能够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生物公司、食品保健等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开发、生产以及管理等工作的,富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生物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在扎实掌握生物技术方面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从事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与管理能力。
通过学习,毕业生具体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2.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3.掌握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及细胞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品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4.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5.了解生物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了解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及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
生物学
四、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普通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药理学、免疫学、生物分离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等。
五、采用双语教学的课程
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和基因工程。
六、主要实践性环节
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实验、科研训练、公益劳动和毕业设计(论文)等。
七、学制与学位
标准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八、毕业学分要求
毕业要求完成最低学分为185学分,其中必修课154学分,选修课31学分。
九、教学计划中各类课程教学要求统计表、教学计划中学期周分配统计表
见附表。
十、指导性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安排表
见附表。
培养方案构建说明
一、课程设置原则
本培养方案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增强毕业生适应性的思路,确定出体现生物技术专业教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原则如下:
1.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德智体全面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拓宽基础学科的范围和基础教学的内涵,体现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包括自然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在内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机能的教学及基本素质培养,使学生通过大学阶段的教育,构建能适应终身学习及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基本素质。
2.淡化专业方向界限,打破学科课程壁垒,按专业大类构建“大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模式。将主干学科相近的两个专业方向的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打通,使两个专业方向的学生在相同的学科基础平台上学习,前两年甚至两年半的学习内容基本一致,夯实了学生的基础,增强了学生的适应性。
3.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原则。从本专业所需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基本素质要求入手,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提高课程的综合化和现代化程度。在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发展方向,凝练出生命科学上下游结合的五门主干课程,为后续专业方向选修的学习打下基础。
4.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质量的同时,在学生厚基础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设置了应用型和科研型两类专业方向课程,使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得到充分发挥,满足学生的求学目的。
5.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本培养方案从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入手,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加强教学、科研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统筹考虑实践性教学环节,将成熟的课内实验从理论课中独立出来,加强实验课的可操作性,使学生在学习中能运用基本理论与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6.积极推动使用双语教学,培养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在本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双语教学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免疫学和基因工程),达到所修学分的10%。
二、课程总体安排
1.公共基础课
为了深入贯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原则,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公共基础课总学时1200学时,占所授理论教学总学时(含课内实验和上机)的51.72%。其中思想政治理论类256学时,自然科学类232学时,计算机类104学时,语言类256学时,体育类160学时,人文艺术类96学时,经管科学类64学时,心理健康和就业指导类32学时。学生应修满70学分。
2.学科基础课
为学生提供在生物科学类各个领域进行较为深入学习和研究所必须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进行相应的基本能力培养,同时提高学生的基本综合素质。学科基础课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主要体现学科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统一要求,学生应修满40学分,640学时;选修课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扩大知识面而设置,具有学术性、创新性、前沿性和专业特色,学生应修满4学分,64学时。学科基础课占所授理论教学总学时的30.34%。
3.专业课
课程设计力求适应当前学科发展和市场经济对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体现本专业的办学理念。专业课分为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两部分,这些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相关学科某一专门领域所需要的相关基本理论和知识,并具有相应的基本能力。专业方向课程320学时,占所授理论教学总学时的13.79%;专业选修课程96学时,占所授理论教学总学时的4.14%。专业课学生应修满26学分。
4.实践性教学环节
为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实践(VB)1w、军训3w、毕业设计(论文)14w、公益劳动1w、认识实习1w、生产实习3w、合计23w;形势与政策实践16学时、英语网络自主学习32学时、独立设课实验208学时、科研训练32学时,合计288学时。学生应修满41学分。
附:课程总体安排与学分要求
1.公共基础课(必修) | |||
课程门数 | 总学分要求 | 说 明 | |
24 | 59 | 不包括人文、艺术、经管、科学和体育专项的11学分 | |
2.学科基础课(必修) | |||
课程门数 | 总学分要求 | 说 明 | |
15 | 44 | 必须按先后顺序进行修学。 | |
3.专业方向课(必修和选修) | |||
课程门数 | 总学分要求 | 说 明 | |
5 | 14 | 必须按先后顺序进行修学。 | |
3 | 6 | 必须选择一个专业方向修学其中所有的3门课程。 | |
3~4门 | 6 | 从学院开设的选修课中选择修学。 | |
4.实践性教学环节 | |||
课程门数 | 总学分要求 | 说 明 | |
17 | 41 | 23周+288学时 | |
三、对外语、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及教学方法改革的说明
1.英语能力培养
英语教学分基础教育和提高教育两个阶段,并使两个阶段有机结合,保证外语教学四年不断线。本培养方案在一、二年级四个学期开设大学英语,实行分级教学,一至四级共256学时,16学分,同时开设课外32学时的《英语网络自主学习》课程;英语提高教育课程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上,在第三学期开设40学时的《普通生物学》和64学时的《生物化学》,在第五学期安排48学时的《分子生物学》,在第六学期安排48学时的《基因工程》、48学时的《免疫学》和32学时的《分子遗传学》;在第八学期毕业论文(设计)安排了学生翻译英文文献,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技能。
2.计算机能力培养
在《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VB》、《计算机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和《生物统计学》等多门课程中安排了上机操作。
附:计算机能力培养课程安排
序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学时 | 备注 |
1 | 计算机基础 | 32 | 1学期(上机16学时) |
2 | 计算机程序设计(VB) | 72 | 2学期(上机24学时) |
3 | 计算机程序设计实践 | 1w | 3学期(上机1w) |
4 | 生物统计学 | 48 | 4学期(上机12学时) |
5 | 计算机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 48 | 6学期(上机16学时) |
6 | 毕业设计(论文) | 14w | 8学期 |
3.加强实践性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1)增强实验操作技能: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为保证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本培养方案共计安排实验(实践)328个学时(不含毕业设计),并且按照需要将部分实验从理论课中分离出来,加强了实验课的独立性和可操作性,能全方面的使实验自成体系,增强学生的操作技能。
附:实验课程安排
序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学时 | 实验(实践) | 备注 |
1 | 无机及分析化学 | 72 | 20 | 1学期 |
2 | 常规仪器的使用与维护 | 32 | 24 | 2学期 |
3 | 有机化学 | 72 | 20 | 3学期 |
4 | 普通生物学实验 | 24 | 24 | 3学期 |
5 | 生物化学实验 | 32 | 32 | 3学期 |
6 | 植物生理学实验 | 24 | 24 | 4学期 |
7 | 微生物学实验 | 24 | 24 | 4学期 |
8 | 细胞生物学 | 24 | 24 | 5学期 |
9 | 遗传学实验 | 24 | 24 | 5学期 |
10 | 生理与药理学实验 | 32 | 32 | 5学期 |
11 | 专业综合实验 | 24 | 24 | 6学期 |
12 | 现代仪器分析 | 32 | 8 | 6学期 |
13 | 免疫学 | 48 | 16 | 6学期 |
14 | 科研训练 | 32 | 32 | 7学期 |
15 | 毕业设计(论文) | 14周 | 14周 | 8学期 |
(2)实习:共计安排2次实习,包括认识实习1次(1周,1个学分);生产实习1次(3周,3个学分)。
(3)毕业设计(论文):第四学年主体课程结束后安排,为14周,14个学分。学生在导师(一般具有中级或中级以上职称)的指导下进行科研(或设计项目)的综合培养,写出论文(或设计报告),并进行答辩。
(4)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寒假、暑假时间进行社会热点或与人民生活相关的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活动,写出实践或调查报告。包括学校统一规定的第二课堂和《形势与政策实践》16学时。
4.教学方法改革
为提高教学质量,在创造条件使用双语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本培养方案设置了《生物科学与技术前沿专题》16学时的研讨课(讨论学时未计入学生总学时)。
四、讲座
1.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听10次讲座(见学生手册),讲座主要包括健康教育讲座、当代前沿知识讲座、现代科学知识讲座及人文社科知识、学科前沿技术讲座、军事知识讲座等。每位学生对所听的每场讲座都应做好笔记。
2.考核要求:在第七学期末将听讲座情况进行汇总,并与记录笔记一起交至班主任处,经班主任评定达到要求者可获得1学分。
五、课外阅读书目
1.为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学生除完成学校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见学生手册)外,还必须完成以下15种书目或杂志的6本。
(1)俞耀庭主编,《生物医用材料》,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3)卢圣栋主编,《生物技术与疾病诊断:兼论人类基因治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4)王军志主编,《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开发和质量控制》,科学出版社,2002.
(5)刘雨等编著,《生物膜法污水处理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6)马立人、蒋中华主编,《生物芯片》,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7)赵建成、吴跃峰主编,《生物资源学》,科学出版社,2002.
(8)Colin Ratledge、 Bjorn Kristiansen.《Basic biotechnology》,科学出版社, 2002.
(9)曾宗永著,《人类生存的基础:生物多样性》,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0)张元兴, 许学书编著,《生物反应器工程》,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2001.
(11)张润杰等编著,《生物学专业英语》,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12)陈大明等编著,《科技英语选读 生物技术·环境科学》,外文出版社,2000.
(13)李世普编著,《生物医用材料导论》,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14)《中国药学杂志》,中国药学会.
(15)《科学通报》,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考核要求
学生应及时做好相关读书笔记,在第七学期末做好课外阅读完成情况汇总,并与读书笔记一起交至班主任处。经班主任评定达到要求者可获得1学分。
六、关于创新教育的说明
1.构建融会贯通、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为学生个性拓展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课内外相结合、开讲座、设置学生课外阅读书目等多种培养方式,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与提高。
2.通过从学校和学院总体设置的实验机能和科研训练中加大实践性环节时数,开设独立实验课程,设立开放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第二课堂、课外科技创作、课外科技竞赛等科学研究活动,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