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备生物学与工程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知识,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等相关领域从事生物工程产品生产、工艺设计、生产管理、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工作,综合素质发展水平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课内外教育培养,主要学习生物工程学科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生物工程科学思维与实践创新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生物工程的科学研究方法与操作技术,具备生物产品制造和研发中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在思想、品格、专业素养和文化修养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求毕业生达到如下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1、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良好的公民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2、具有较宽的学科视野,较高的综合文化修养及科学、人文精神。
3、具有独立、清晰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4、扎实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数理化扎实基础以及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素质,掌握生物工程产品的分析方法、生产设计方法与实验技术,了解生物工程技术研究的前沿、应用前景、最新技术动态和行业发展趋势,具备从事生物工程产品生产、研究开发及技术管理的初步能力。
5、具有一定的专业社会实践经验,具备较为全面的职业素养。
6、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能够善于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开拓创新精神。
7、具有国际意识,能够较好地使用一门外语进行学习和交流。
8、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具有强健体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
三、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生物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核心知识领域:化工原理、工业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反应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工程设备及其设计。
核心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普通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工程、酶工程、生物反应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工程设备及其设计,以及与专业方向相关的特色核心课程。
双语教学课程:基因工程、生物制药工艺学。
四、主要实践、实验教学环节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物理实验、工程基础训练(电工电子)、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普通生物学实验、工业微生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生物工程实验、药物制剂及分析实验(生物制药方向)或发酵过程工程实验(生物化工方向)和毕业设计(论文)。
主要专业实验:工业微生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生物工程实验,以及与专业方向相关的特色专业实验课程。
五、标准修业年限、毕业与学位
标准修业年限为4年。学生遵循专业教学计划各课程模块要求,修满最低学分188学分,经德、智、体等方面审查合格,准予毕业。符合规定条件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教学计划
1.教学计划中各类课程教学要求统计表、教学计划中各学期教学周分配安排
见附表。
2.指导性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进程安排
见附表。
培养方案构建说明
一、课程设置原则
本培养方案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增强毕业生适应性的思路,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确定出体现生物工程专业教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原则如下:
1、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德智体全面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科技教育与工程素质、人文素质培养的融合,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贯通。强调拓宽基础学科的范围和基础教学的内涵,体现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包括自然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在内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及基本素质培养,使学生通过大学阶段的教育,构建能适应终身学习及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基本素质。
2、加大公共通识教育力度,构建大类学科基础平台,凝练专业主干课程,柔性设置专业方向,强化社会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淡化专业方向界限,打破学科课程壁垒,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按专业大类构建“大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模式,注重学科融合,探索多学科人才培养的模式。
3、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原则。从本专业所需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基本素质要求入手,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提高课程的综合化和现代化程度。在通识教育基础课和学科平台基础课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发展方向,凝练出生命科学上下游结合的专业主干课程,为后续专业方向选修的学习打下基础。
4、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大力推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质量的同时,在学生厚基础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使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得到充分发挥,满足学生的求学目的。
5、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本培养方案从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入手,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加强教学、科研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统筹考虑实践性教学环节,将成熟的课内实验从理论课中独立出来并有机融合,加强实验课的可操作性,使学生在学习中能运用基本理论与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6、积极推动使用双语教学,培养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在本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基因工程和基生物制药工艺学共2门双语课程。
二、课程总体安排
1、通识教育基础课
为了深入贯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原则,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通识教育基础课总学时1328学时,占教学总学时的42%。其中思想政治理论类256学时,自然科学类320学时,计算机类104学时,语言类256学时,体育类136学时,人文艺术类96学时,经管科学类64学时,心理健康和就业指导类64学时,军事理论32学时。学生应修满78学分。
2、学科平台基础课
为学生提供在生物工程学科相关领域进行较为深入学习和研究所必须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进行相应的基本能力培养,同时提高学生的基本综合素质。学科平台基础课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主要体现学科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统一要求,学生应修满37.5学分,600学时;选修课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扩大知识面而设置,具有学术性、创新性、前沿性和专业特色,学生应修满4学分,64学时。学科平台基础课占教学总学时的22%,学生应修满41.5学分。
3、专业课
课程设计力求适应当前学科发展和市场经济对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和生物工程师的需求,体现本专业的办学理念。专业课分为专业主干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两部分,这些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相关学科某一专门领域所需要的相关基本理论和知识,并具有相应的基本能力。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中主干必修课程14学分,224学时;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分为生物制药和生物化工两个方向,均为6学分,96学时;专业拓展选修课程6学分,96学时。专业课占教学总学时的14%,学生应修满26学分。
4、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
为加强对学生的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军事技能训练3w、计算机程序设计实践(VB)1w、工程基础训练(电工电子) 1w、认识实习1w、生产实习3w、毕业设计(论文)14w、合计23w;形势与政策实践16学时、英语网络自主学习16学时、独立设课实验160学时,合计192+23W学时。学生应修满36.5学分。
5、实践能力与素质拓展
为加强对学生的实践与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实行第二课堂选修,合计96学时。学生应修满6学分。
附:课程总体安排与学分要求
1.通识教育基础课(必修) | |||
课程门数 | 总学分要求 | 说 明 | |
29 | 67.5 | 不包括人文、艺术、经管、科学和体育专项的10.5学分 | |
2.学科平台基础课(必修) | |||
课程门数 | 总学分要求 | 说 明 | |
15 | 41.5 | 必须按先后顺序进行修学。 | |
3.专业课(必修和选修) | |||
课程门数 | 总学分要求 | 说 明 | |
8 | 20 | 必须按先后顺序进行修学。 | |
3 | 6 | 从学院开设的选修课中选择修学。 | |
4.实践性教学环节 | |||
课程门数 | 总学分要求 | 说 明 | |
17 | 37 | 23周+208学时 | |
三、对外语、计算机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说明
1、英语能力培养
英语教学分基础教育和提高教育两个阶段,并使两个阶段有机结合,保证外语教学四年不断线。本培养方案在一、二年级四个学期开设大学英语,实行分级教学,一至四级共256学时,16学分,同时开设课外16学时的《英语网络自主学习》课程;英语提高教育课程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上,如第六学期安排32学时的《基因工程》、第六学期安排32学时的《生物制药工艺学》、第六学期安排32学时的《专业课题研究训练》、以及第八学期14周的毕业论文(设计)中安排了学生翻译英文文献,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技能。
2、计算机能力培养
在《大学计算机信息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VB)》和《生物统计学》等多门课程中安排了上机操作,还在第六学期32学时的《专业课题研究训练》和第八学期14周的毕业论文(设计)中安排了学生使用计算机及网络等工具检索专业文献、撰写文献综述以及科技论文写作等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运用技能。
附:计算机能力培养课程安排
序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学时 | 备注 |
1 | 大学计算机信息基础 | 48 | 2学期(上机24学时) |
2 | 计算机程序设计(VB) | 56 | 3学期(上机28学时) |
3 | 计算机程序设计实践(VB) | 1w | 4学期(上机1w) |
4 | 生物统计学 | 48 | 4学期(上机8学时) |
5 | 专业课题研究训练 | 32 | 6学期 |
6 | 毕业设计(论文) | 14w | 8学期 |
3、加强实践性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1)增强实验操作技能:生物工程是一门实验性学科。为保证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本培养方案共计安排实验(实践)384学时(不含毕业设计),且按照需要将部分实验从理论课中分离出来,加强了实验课的独立性和可操作性,能全方面的使实验自成体系,增强学生的操作技能。
附:实验课程安排
序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学时 | 实验(实践) | 备注 |
1 | 物理实验1 | 16 | 16 | 1学期 |
2 | 物理实验2 | 24 | 24 | 2学期 |
3 | 无机及分析化学 | 72 | 20 | 1学期 |
4 | 有机化学 | 72 | 20 | 3学期 |
5 | 普通生物学实验 | 24 | 24 | 3学期 |
6 | 物理化学 | 72 | 16 | 4学期 |
7 | 生物化学实验 | 24 | 24 | 4学期 |
8 | 工业微生物学实验 | 24 | 24 | 4学期 |
9 | 化工原理 | 72 | 16 | 5学期 |
10 | 分子生物学 | 48 | 16 | 5学期 |
11 | 微生物工程 | 48 | 8 | 5学期 |
12 | 生物工程实验 | 48 | 48 | 6学期 |
13 | 现代仪器分析 | 32 | 8 | 6学期 |
14 | 发酵工厂设计概论 | 32 | 8 | 6学期 |
15 | 专业课题研究训练 | 32 | 32 | 6学期 |
16 | 生物工程设备及其设计 | 48 | 16 | 7学期 |
17 | 生化工艺分析 | 32 | 16 | 7学期 |
18 | 药物制剂及分析实验 | 24 | 24 | 7学期 |
19 | 发酵过程工程实验 | 24 | 24 | 7学期 |
20 | 毕业设计(论文) | 14周 | 14周 | 8学期 |
(2)实习:共计安排2次实习,包括认识实习1次(1周,1个学分);生产实习1次(3周,3个学分)。
(3)毕业设计(论文):第四学年主体课程结束后安排,为14周,14个学分。学生在导师(一般具有中级或中级以上职称)的指导下进行科研(或设计项目)的综合培养,写出论文(或设计报告),并进行答辩。
(4)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寒假、暑假时间进行社会热点或与人民生活相关的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活动,写出实践或调查报告。包括学校统一规定的第二课堂和《形势与政策实践》16学时。
四、关于创新教育的说明
1、构建融会贯通、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为学生个性拓展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课内外相结合、开讲座等多种培养方式,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与提高。
2、通过从学校和学院总体设置的实验技能中加大实践性环节时数,开设独立实验课程,设立开放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第二课堂、课外科技创作、课外科技竞赛等科学研究活动,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