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赢国际437437线路-主页

江苏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培养方案总则

发布时间:2017-09-09动态浏览次数:281

江科大校研〔2008108

 

关于印发《江苏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的通知

 

各学院,有关部门:

 

    现将《江苏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印发给你们,希遵照执行。

 

 

                    二○○八年七月八日

抄报: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处

 

 

江苏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教研〔20001号)文件精神,为规范我校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的培养和管理,确保博士生的培养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科研作风,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在本门学科、专业领域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 具有用一门外国语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的能力及较强的听、说、写、译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 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二、学习年限

全日制博士生一般不少于3年,最长不超过6年;在职博士生一般不少于4年,最长不超过7年。

三、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

博士生的学科、专业设置以国家最新颁布的目录为依据,其专业属于二级学科,研究方向属于三级学科。我校目前按二级学科制订培养方案,研究方向原则上在5个以内。博士生培养方案中研究方向的设置应注重前沿性、基础性和交叉性,研究方向应相对稳定。设立研究方向应拥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具有培养博士生所需要的基础实验条件和文献资料。

四、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

博士生课程设置的总体要求是:有利于拓宽、深化基础理论和专业水平;有利于掌握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和相关学科知识;有利于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学位论文水平以及毕业后的工作适应能力;要整体考虑与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联系与差异,科学合理地分层次设置课程。

我校博士生课程分为ABCD四类课程,其中A类为公共学位课,B类为专业基础学位课,C类为专业学位课,D类为专业选修课。

博士生至少应完成18个学分(不含补修硕士课程或跨学科、跨层次选修课程的学分)。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第一外国语的学时、学分由学校统一确定外,其他课程一般每学分16学时,选修课课内学时数不得超过32学时。具体要求见下表:

课程类型

课程门数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学位课程

A 公共学位课

政治

2

1

考试

外语

4

1-2

考试

B 专业基础学位上课

学位课

2

4

学位点自定

考试

C 专业学位课

2

4

考试

非学位课程

D 专业选修课

2

4

考查

博士生课程由教授(或相当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担任。每位博士生导师一般要开设12门博士生课程。课程教学由任课教师负责,任课教师应根据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兼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基础与前沿等,采用讲授、讨论、自学、文献阅读、读书报告等多种方式组织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考核应着重考查博士生学习和运用本门课程知识的水平,学位课程考核采用考试方式进行,非学位课程考核采用考查方式进行。

以同等学力和跨学科入学的博士生必须补修本学科硕士阶段专业主干课程至少两门(计学分)。基于科研需要,经导师同意可以跨学科、跨层次选修课程,但最多不超过两门(计学分)。

五、培养方式

1.博士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以导师为主建立博士指导小组,指导小组由34人组成。导师和指导小组负责指导制定培养计划,并对论文进行全面指导。

2.通过课程学习以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位论文以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和胜任专业工作的能力。

3.以博士生为主体、以导师为主导,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强化学科交叉与融合,拓展博士生的知识面,提高博士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培养环节

1. 培养计划的制定

博士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在入校后一个月内严格按照江苏科技大学博士生培养方案和江苏科技大学关于学位论文工作的有关规定,结合研究方向和本人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并经导师和学科负责人审定,一式四份(博士生个人、导师、学院和研究生部各一份)。培养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如需变动,须经批准。

2. 文献阅读

文献资料的检索能力、综合组织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研究生通过文献查询和阅读,可以及时了解所在学科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动态。文献阅读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导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进程指导研究生阅读不同深度和广度的文献。博士生在读期间应研读不少于100篇文献(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40%),并撰写综述报告,其篇幅不少于5000字。综述报告由导师审核并评定成绩。

3. 博士资格考试

博士资格考试是博士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进行的一次综合性考试,是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考试,全面考查博士生在其研究方向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的深度和本门学科及相关学科基础知识的广度,以及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所应具备的能力。

博士资格考试一般在第二学年进行,以博士指导小组为基础组成博士资格考试小组,一般35人。考试可采用笔试,也可与开题报告结合进行面试。博士资格考试通过者,方可继续进行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博士资格考试未通过者,可在半年后申请第二次考试。连续两次未通过者,将取消其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

4. 实践环节

博士生实践环节包含科研实践和教学实践,各学科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有所侧重。科研实践指博士生应积极参加科学研究课题,并应有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负责某专题或子题的研究工作经历。教学实践指博士生可协助导师或学院参与部分研究生、本科生的理论教学或实验教学工作。科研实践的考核由导师及其指导小组予以评定成绩,教学实践的考核由导师或学院予以评定成绩,所在学院研究生培养办公室审核,报研究生部备案。

5. 学术活动

博士生学术活动包括参加国内外专业学术会议,学校和各二级学院组织的各类专家学术讲座,以及校研究生学术论坛等。博士生论文工作期间,应至少做两次公开的学术报告(论文开题报告除外),做过学术报告后需填写《江苏科技大学博士生参加学术活动登记本》,并附报告的书面材料或复印件,由导师或学科负责人对其学术报告效果进行考核。

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参加10次以上的学术活动,博士生参加学术活动需填写《江苏科技大学博士生参加学术活动登记本》,由导师负责把关,答辩前送交研究生部审核。

七、 学位论文与答辩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研究生全面素质的反映。它集中体现了研究生的理论基础、实际工作能力、开拓精神以及对所研究领域的熟知程度等。博士生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应紧密结合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和经济社会实际,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学位论文必须经过选题、开题报告、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论文评阅、预答辩和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等。

1.选题

博士生入学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通过广泛查阅、收集和调查研究,建立较为系统、完备的文献和研究资料两个基础平台,于第一学年确定学位论文选题。论文选题应力求与导师承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相结合。鼓励开展跨学科、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的研究工作。

2.开题报告

博士生根据研究课题,提出学位论文题目和相应工作计划,并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范围内做开题报告,全面阐述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课题的创新性;计划进度和预期成果;课题研究的工作基础和实验条件等。

开题报告一般在第二学年举行。学科组织考核小组对开题报告和研究工作计划进行审议,形成结论性书面意见。考核小组由57人组成,博士生导师的比例不低于50%。跨学科与交叉学科的论文选题必须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参加考核小组进行考核。开题报告未通过者,可在半年后进行第二次考核,开题报告考核,最多只进行两次。

3.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或博士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论文要求思路清晰、观点鲜明、理论正确、文献详实、格式规范,符合《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要求及格式规范》。

4.预答辩

博士生在学位论文答辩2个月前由学科组织专家组对论文的学术水平进行审核,并对答辩申请人公开进行预答辩。博士生应对导师和专家全面报告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果,听取意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论文。通过预答辩者,由学院汇总名单报研究生部在校园网上进行公示,公示期三个工作日,期满无异议者方可申请论文送审和答辩。

5.论文评阅、答辩与学位申请

论文评阅、答辩与学位申请等工作的具体环节和要求,按照《江苏科技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执行。

    本方案自2008级博士研究生开始执行,由研究生部负责解释。

 

附件:江苏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方向设置、课程设置

 

附件:

江苏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方向设置

一级学科代码

0905

一级学科名称

畜牧学

二级学科代码

090504

二级学科名称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拟授学位类型

  

学位级别

博 士

培 养 目 标

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深入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科技写作能力与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教学或技术管理的能力,完成本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论文,在学科或专门技术上有创造性的成果。

主要研究方向简介

1

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主要从事蚕、桑等的分子生物学、功能基因定位与克隆、转基因、分子育种、生物反应器、蛋白质组学等研究。

2

分子病理学:主要从事蚕、桑等的病原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等研究。

3

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主要从事蚕、桑等种质资源发掘、鉴定、保护和利用,遗传规律,新品种选育等研究。

4

 

5

 

           

 

 

江苏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学科专业点名称: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备注

A 公共学位课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32

2

1

考试

 

第一外国语(英语)

128

4

1-2

考试

 

B 专业基础学位课

高级分子生物学

32

2

1

考试

 

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

32

2

1

考试

 

C 专业学位课

特种经济动物研究进展

32

2

2

考试

 

生命科学进展

32

2

2

考试

 

非学位课程

D 专业选修课

昆虫分子科学

32

2

1

考查

任选4学分

生物工程原理与技术

32

2

1

考查

动植物基因工程专题

32

2

1

考查

蚕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学专题

32

2

1

考查

SAS统计分析与应用

32

2

2

考查

第二外国语(日语)

64

2

2

考查

同等学力或跨学科入学的博士生硕士阶段补修课程

高级生物化学

32

2

1

考试

不能充抵博士阶段必修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大实验

48

2

1

考查

蚕桑学研究进展

32

2

1

考查

 

 

 

 

 

 

Baidu
sogou